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: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
- 编辑:接风洗尘网 - 67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: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
[21] 他们的看法虽不同,但都认为朱熹以性为形而上者之理,心为形而下者之气。
他承认理作为模型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,理须就气上认取,然认气为理便不是。[88] 在罗钦顺看来,朱熹认理气为二,是由于离气而言理,把理说成是绝对的实体存在,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实体。
然不碍有之空,能融万象,不绝空之有,能成一切,是故万象宛然。但现象界虽然是真实的,却不过是理本体的表现而已。因为在他看来,事物之理,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得[109]。理与气,本不可截断作二物,去将那处截断,唤此作理,唤彼作气,判然不相交涉耶?[70] 这一思想的意义,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气形上形下之分,而在于对朱熹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故元气之上无物,无道,无理。
所谓理者,万事万物自然之脉络条理也。但王廷相只把理看作是气所具有的属性,既然气有变,则理也跟着变。造车于室,而可通于天下之险易。
钱穆先生说:理学家中善言心者,莫过于朱子。二 对于胡宏的心性说,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作《知言疑义》,进行了批评。朱熹的心性论,是建立在他的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的。[46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十二。
已发,则无思无为,寂然不动,感而逐通天下之故,圣人之所独。心是理气之合(陈淳语),故有形而上下之分,这是题中应有之义,只是心不同于一般的物,它是虚灵明觉之体,神明不测之物。
[18]《胡宏集·论语指南》。气不可谓之性命,但性命因此而立耳,故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,论气质之性,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,非以气为性命也。圣人指明其体曰性,指明其用曰心,性不能不动,动则心矣。但是,朱熹作为集大成者,他的心性论如同他的全部哲学一样,是对周敦颐、张载、二程思想的一次总结。
尽管他所谓人欲是指私欲,实际上却限制、压抑甚至扼杀了人的物质欲望和感性需要,因而压制了个体意识和个性的发展。由于胡宏强调心的智力功能,因此他比较重视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,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不仅是道德主体,而且是认识主体。形而上者谓之性,形而下者谓之物。[45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十二。
凡吾之所有者,皆自彼而来也,故知吾性,则自然知天矣。问:人心形而上下如何?曰:如肺肝五脏之心,却是实有一物,若今学者所论操舍存亡之心,则自是神明不测。
义也者,天下之大用也。朱熹很重视对于心的分析,他在提出心体用说的同时,还对道心、人心进行了系统解释。
[40] 这心之未动是指寂然不动的本然状态,也是形而上的本体存在。这一点是理学心性论的严重缺陷,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。若才说性时,则便是夹气禀而言,所以说时便已不是性也。有情无情,体同而用分。[36]《太极说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。朱熹的格物致知说,同他的心体用说是密切联系的。
未发之时,圣人与众生同一性。学必习,习必熟,熟必久,久则天,天则神,天则不虑而行,神则不期而应。
理也者,天下之大体也。[44]《朱子语类》卷七十八。
这就是所谓主体意识,人心包括个体意识的内容,道心则是群体意识。在胡宏看来,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,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理性能力,这种理性能力不是停留在知觉表象阶段,而是能够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,具有分析综合能力。
[24] 这就是心理合一、天人合一的终极目的。这的确是存在而不是活动,但这存在正是在活动中实现的,由存在而有活动,由活动而表现其存在,这就是朱熹的心统性情说,也就是心之全体大用说。朱熹以性为形而上之理,这是毫无疑问的,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,他还以性为心之本体,而心之本体是形而上者,并不是形而下者。性情是指道德理性、道德情感而言。
这一点继承了二程性不离心的思想,并且突出了心的主体能动作用。如果说朱熹发展出实在论的认识论学说,那倒是他的最大贡献和突破,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,因为他的根本立场依然是儒家的道德形上论,他的主要任务是重建和完成儒家关于人的哲学。
按照朱熹哲学,任何一物都有理有气,更何况心。要使其完全实现,还需要一系列的修养和实践功夫,包括静中体验。
这就是心、性、情的关系。人以其耳目所学习,而不能超乎见闻之表,故昭体用以示之,则惑矣。
心有体用,未发之前是心之体,已发之际是心之用。[36] 心之所以成为主宰,不仅仅是从认知功能而言,主要是从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上说的,即不是心主宰天理,而是心以其天理为主宰。惑则茫然无所底止,而为释氏所引,以心为宗,心生万法,万法皆心,自灭天命,固为己私。理学家都讲尽心、存心之学,但如何尽心、如何存心,说法不同。
他所谓体,则是以理为体,以性为体,所谓超乎见闻即是知天命,只有知天命(天理),才能实现天人合一、体用合一的最高境界。人具此形体,便是气质之性,‘才说性,此性字是杂气质与本来性说,‘便已不是性这性字却是本然性。
[32] 可见,他并不是离开儒家道德主体论的基本传统,提出新的学说,他只是为儒家心性论提出了形上本体论的论证而已。……是上帝所降之衷,蒸民所秉之彝,刘子所谓天地之中,夫子所谓性与天道,子思所谓天命之性,孟子所谓仁义之心,程子所谓天然自有之中,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,邵子所谓道之形体者。
这里所说,正是指心的智力功能而言。